人生十字口 向左向右走——透视大学生就业困局
2011.10.18

转载:17HR人力资源网
        A.就业,难在哪里 就业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经的一道坎。尽管这些年,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大学生村官、西部志愿者计划等,以帮助大学生就业,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,就业仍是摆在许多大学毕业生...
A.就业,难在哪里
        就业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必经的一道坎。尽管这些年,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大学生村官、西部志愿者计划等,以帮助大学生就业,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,就业仍是摆在许多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一道难题。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?带着这个问题,记者走进了山西省人才市场。
        7月22日,在山西省人才市场,记者见到了学市场营销的小胡。他是2010年毕业的,“已经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次了,”他说,“可是至今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,想找到专业对口的,有的是工资待遇不太满意,有的是发展前景不看好,我不愿意委曲求全,就待业了一年。”和小胡同行的小李告诉记者,他们在找工作中有着微妙的群体分化现象,农村学生、贫困学生家庭背景较差,只能不断地积极地寻找工作机会。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在求职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。一位学生家长认为,在当今社会,找工作或者说找一份好工作不单单是由学生的能力决定的,当中掺杂了诸多因素,很多时候,哪里是在考学生,明明是在考家长。李辉是我省某大学的一名文科专业的应届毕业生,父母都是公务员,今年7月刚毕业,在父母的帮助下,就有两个不错的工作岗位任他挑,最终他选择了到太原市高新开发区工作的机会。
        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加入到报考公务员的行列。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,在城市中找到像公务员这样稳定、体面、高薪的工作实非易事。尽管有数据表明,2011年公务员报考人数略低于去年,但平均80人争夺一个岗位以及竞争最为激烈的职位报录比达到4666∶1的现实,还是让大家再次见识了“公务员报考热”,录取率低的残酷现实。
        刚刚大学毕业的王飞一直为找工作苦恼。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他被多个单位以“专业不对口”为由拒绝了。一些已经就业的学生表示,所在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并不对口,但为了就业,只能重新开始。刘杨在山西大学读的是会计专业,“起初我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,但一般用人单位不愿接纳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,有一家单位倒是希望我去,但工资水平低且在太原市郊区,所以我就放弃了。”她说,“我现在在一家公司做文秘,有时觉得大学四年学的东西用不上,挺可惜的。”
        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,就业难不光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,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缺陷也给就业带来困扰。“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完全不一致:市场需求的,高校培养不出来;高校培养出来的,市场又不需要。”招聘现场负责协调的张经理对记者如是说。
        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,与此相适应,对熟练工人的需要占到主要份额,中间层次相对较少,高端人才需要更少。而目前,我国的高校招生采用的还是计划模式,到了人才输出时,却遵循市场经济模式,完全由毕业生自主择业。两者冲撞,引发矛盾,其结果就是就业难。
B. 大学生,准备好了吗?
        被就业困扰的部分大学生虽然学历较高,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具有一技之长,拥有高级技能的更是凤毛麟角。徒有文凭,没有技能,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在山西省人才市场,一位招聘负责人对记者坦言,现在想要找到与之所需专业匹配的人才太难,很多应聘的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企业用工需求是脱节的。
        大学生专业素养的下降与其在校学习热情减退有很大的关系。“及格万岁”“混在大学”成为部分大学生的“第一格言”。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,真正痛苦的是那些还在象牙塔里、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的在校大学生。就读于省内某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汪洋是个90后,这个暑期他在省城云天数码城的某品牌电脑门店做促销。家境不错的他打工首先是为了“打发时间”,其次才是积累社会经验。谈及未来的发展,他表现得很茫然:“高考前学习负担太重,导致我和身边很多同学上了大学之后迷失了方向,忽视了专业学习。其实自己心里也很懊悔,但是已经形成习惯,很难改变。”从一定程度上讲,汪洋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,大学里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和一些学生自身的放纵,使得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不多,考试之前背一背,最后拿个成绩,而这种惰性知识对于就业根本没有任何帮助。
        大学教育质量滑坡也是造成学生专业素养不高的原因之一,考试时老师送“人情分”俨然成为时下一些大学里的一股风气。去年毕业于省内一所大学社会学系的李某,家长希望其考专业对口的公务员,就在考试前几天,她选择了逃避,原因是在大学期间她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该专业的统计学知识,“考试前班里大多数同学一起去找老师,请他透露考题,期末考试就都能及格。”
        学校就业辅导工作的不完善是造成就业难不容忽视的因素。不少大学生告诉记者,省内一些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形同虚设,平时很少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培训指导,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切实有用的服务,导致他们在应聘时往往不知无措。
 

返回列表
注册 ×

验证码加载失败

已有账号? 立即登录

登录 ×

还没账号? 立即注册

微信 ×